|
2019-05
新闻来源: 黄冈市心动力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21时间:2019-05-12
半夜12点,突然传来急促地敲门声。
开门一看,隔壁的阿姨颤抖着双腿偎在门框,告诉我们她头晕得厉害,请求我们帮忙送她去医院。
这位阿姨住在隔壁,和我母亲同龄,剪着利落的短发,五官端正姣好,身材小巧。平日她总是紧闭门户,我们基本没什么交集,偶尔见面聊两句家常。只知道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退休后离开老伴从广东来到上海帮儿子带孩子。但是儿子家太小,老人就在附近租了间房,独自居住,时不时把小孙子带回来在家中照看。
这个时候顾不了问太多。赶紧打车带她去附近的医院,没想到要拍片、量心电图、做各种七七八八的检查,折腾到凌晨三点才回家。
阿姨连连对我们说抱歉。儿子在出差,儿媳白天要上班,关系上也有些难言之隐,半夜生病也不敢打电话给儿媳,只好麻烦我们。
没过两天,恢复过来的阿姨拎着油米水果,硬是要塞给我们表示感谢。但是她的儿子却从未出现过。
关系走近了,了解的信息就更多了。儿子是老两口的骄傲,娶妻买房生子,经济压力巨大,老两口想给孩子帮忙,又不敢给儿子添乱,所以想方设法地照顾孙子,却不敢有一点点麻烦儿媳,怕让儿子难做。
听完这些话,我心底略过一丝心酸。平时常听朋友吐槽老人带孩子的各种问题,没想到这些被吐槽的老人,竟然在心底埋藏着这么多焦虑,如此缺乏安全感。
退休以后,背井离乡,这些来大城市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被媒体称为“老漂族”。
借着母亲节,我们今天聊一聊,Ta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又能做什么。
1.
“老漂族”的付出,需要被看见
带孩子的辛苦不用赘言,老人的工作除了照顾小孩,还要为儿女料理家务做一日三餐。如果用市场价格来衡量,每月不低于1万元。这些辛苦付出的背后,是父母的爱,这份爱虽然无言,但是也需要被看见。
看见的方式,就是去掉心中的那些“理所当然”。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多半是自我牺牲式的,虽然他们习惯了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被关心。来自儿女的共情,能让父母有机会从娃娃们的世界里退出来,体会一下放松和被照顾的感受。
来到大城市的老人,多半没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偌大的城市里,唯一能够交流的对象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每天回家之后,抽出一些时间,问候一下老人的感受,关心一下老人的状态,聊一点和老人有关的话题,这会让老人有一个空间,可以安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身心都陷入照顾孩子的世界里。
哪怕这种看见和陪伴,每天只有5分钟。关系的链接和流动,也能击退老人白天忙碌的辛劳和孤独感。
2.
他们不再年轻,需要被接受
老人老了。这似乎是一句不言自明的废话。
在缺少自我觉察的状态下,我们很容易对别人产生投射,认为别人应该和我们一样。但事实上老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和年轻或中年的子女们会有很多不同,有时候甚至他们自己都不一定能意识到这种不同。比如,记忆减退,力气减弱,或者反应变慢。但这种细微的变化,却很可能会被年轻力壮的儿女们忽略。
老人跑不动,走不快,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时不时因为看护不周让孩子磕磕碰碰。你的第一反应是埋怨和心疼孩子,还是给予老人耐心和理解呢?
除了生理机能退化,更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来到儿女的家中,也很容易激活早年没有处理完毕的原生家庭创伤,激起冲突和权力斗争,如果状况比较糟糕,就可能会需要借助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年迈和高强度的工作意味着身体更容易出现不适,也更容易出现死亡焦虑——对死亡的害怕和恐惧。这种焦虑老人不一定会说,因为不愿引发儿女的担忧,所以需要儿女对老人的需求足够敏感。
开篇隔壁阿姨家的孩子,如果经常主动关心她的健康状况,并且展示出充分的耐心和保护,或许这位阿姨就不用忍着病痛,独自承受半夜求人帮忙的凄苦。
3.
给老人一个当“孩子”的机会
只要是人,就有退行的需要。所谓退行,就是暂时脱离实际年龄,退回到过去的某个年纪。而假期这个发明,就是让人用来退行的。
我们希望躺在沙滩椅上听海吹风,或者在酒吧里和三五好友痛饮,这种放弃成人功能,退行成“宝宝”,享受被照顾的过程,可以让人恢复心理弹性,重新蓄能。老人也不例外。
许多年轻人会有一种错觉——看惯了父母像永动机一样吃苦操劳,往往以为他们不那么在乎休息。但这只是看起来。在心理诊断中,一个不会休息不会玩乐的人,可能也意味着某种自我功能的缺损。老人像变形金刚一样不眠不休的照顾孩子时,我们需要知道这是Ta刻意坚持使用自我功能的结果。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给老人放个假,让Ta们偶尔当当“老小孩”。会玩的老人就自己去玩,不会玩的带着Ta们玩,在过程中置换角色,给予Ta们周到的照顾。
哪怕是去公园散个步,或许也能让Ta心情愉悦,电量快速恢复。
4.
要有界限感,也要有亲情感
在隔代育儿大潮中,“界限感”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共识,很多老人也比较注意保持和儿女伴侣的距离——公婆和儿媳、岳父岳母和女婿,以礼相待大概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但终究还是家人啊。高晓松在《奇葩大会》里曾经说,“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
显然,隔壁阿姨的儿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分开居住,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无可厚非,但是他的母亲要在一种“被从儿子家里隔离出去”的状态下来照顾孙子,仿佛这个工作与孙子的妈妈毫无关系,以至于生了病都不能向她求助。
这绝不意味着她的儿媳是个恶人,更可能是有许多重要的内容在儿子-儿媳-母亲之间的关系中没有获得充分的沟通。若要保证母亲的安全感,儿子需要成为一个好的沟通桥梁,以及彼此关系的规则制定者。
儿女需要做好伴侣的工作,建立适当的补偿机制,让伴侣相信自己,愿意帮助自己一同体恤老人,照料老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在一个崇尚落叶归根的社会,老年离家对很多老人而言,面临多重难关。儿女的保护、理解、关心,是他们得以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老人为儿女付出,儿女为老人提供支持,或许能让更多老人和儿女重逢的过程,不再是草草收场后的遗憾,而变成生命中属于彼此的珍贵回忆。
作者:李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