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
新闻来源: 心动力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次数:191时间:2014-09-16
去海边度假,去参加夏令营,去远方的姑姑家……暑期还未到,孩子们就已经在想各种各样的计划了——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们也有这么长的假期就好了……那么,敢放孩子独自出去度假吗?
父母的恐惧是正常的
当孩子离开自己身边,父母产生担心与焦虑,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这是完全正常的,甚至这种恐惧本身就是父母之爱的一部分。养育和保护后代的本能,是这种恐惧的基本成因;父母将自己对危险的理解传递给子女,渴望孩子能够从这些经验中得到借鉴,降低他们的成长成本。
而理智的恐惧的确能够保护我们的下一代。回想一下,谁又不是从父母紧张的表情和提高的音调里,学会了不能爬窗台、不能把手指放到插座里呢?
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
孩子们总是在不断成长——10岁的孩子想和同学一起去动物园,到了16岁,他就希望能和朋友们去郊外野营。面对孩子这些不断升级的要求,父母当然担心了。特别是假期里,孩子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做更多平日里不能做的事情,那危险自然就更多了。
在危险面前,父母常常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生活,就是逃脱父母控制的愿望表达。真正的危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们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来具体考量危险的程度,但也要逐渐学会放开牵着孩子的手。
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同样在成长。尽管内容不同,但是双方同样面临着相同的主题——对孩子而言,他们要去熟悉一个生疏的世界;对父母而言,他们要学习如何面对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
保护,但不过度
孩子的成长是个恒长的反复过程。年轻人是从父母建立的“安全基础”上开始认识世界;他们逃脱——回归——再次逃脱;并由此慢慢长大。
对于孩子来说,离开父母的时候,总是证明自己新本事的最佳时机。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不也这样吗?十多岁时,在冲入海浪之后会回到沙滩上向父母骄傲地讲述奇遇;等到十六七岁青春来临,就假装不在乎大人的意见,躲在“自己人”才知道的秘密地点玩到半夜,然后在第二天一早懒洋洋地讲几个趣闻……那时候,父母越担心,我们越得意。
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今天的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以及评估危险的程度,既成功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又不过度保护。比如:11岁的孩子可以和伙伴在帐篷里过夜,但要在居住小区的花园里;17岁的孩子可以外出旅游几天,但必须和父母认识的伙伴,而且必须遵守预定的路线。
专家建议:在保护与放手之间
■ 2~4岁:最初的冒险(海边的沙滩,公园的草坪……)
父母的担心:他们会不会失踪?会不会被水淹到?
怎么办?要保持近距离的监视,但也要允许孩子在冒险中寻找欢乐,允许他/她自己去衡量危险。2至4岁的孩子没有危险的概念,他们逃脱父母的视线只是为了自己走得更远。别担心,让他/她去尝试。当然,他/她可能会摔倒,但在沙滩上摔一跤也不会有什么关系。
■ 6~10岁:在少年宫或活动中心(轮滑、冲浪、独轮车……)
父母的担心:如果没遵守安全规则呢?如果出事故呢?
怎么办?冷静想一下,事故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要知道儿童活动场所都是由专业人士负责,如果还有任何怀疑就立刻去验证,不要只是用担心折磨自己。另外,我们得承认父母不可能万无一失地保护孩子,除非禁止他们长大。而冒险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必须体验到危险,才能学会面对危险,体育运动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
■ 5~12岁:第一次独自参加夏令营
父母的担心:如果监管不力呢?如果有人对他/她性骚扰呢?
怎么办?信任!当孩子不在身边,父母总觉得他/她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但我们不应该将真实的危险与想象的担心混淆在一起。
对于真正的危险(比如死亡和性骚扰),我们应该在出发前与孩子坦率地交流和说明,并且要相信他/她的理解能力。而我们自己也要接受孩子成长所带来的离别之痛,学会理性的思考(去比较一下夏令营事故的数量和每年夏令营的数量吧)。
■ 10~14岁:在公交车上认识了一个叫凯的男孩,并要到他家参加聚会
父母的担心:谁是凯?他爸妈做什么的?
怎么办?坚决不同意。无论孩子怎样请求,都不能让青春期的少年去冒这个险。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大的担心就是遇人不淑,掌握更多信息有助于消散恐惧——先和凯以及他的家人见面(否则别想去参加聚会),并规定回家时间。心理专家强调:“青春期的少年应该偶尔离开父母,但是父母的监督必须一直都在。”
■ 16~18岁:去旱冰场或迪厅
父母的担心:会不会出车祸?会不会接触到毒品?会不会发生性?
怎么办?反正你也不能单方面阻止他/她去,还不如和他/她有商有量。最基本的原则仍然是权衡危险与孩子掌控危险的能力。父母有必要跟孩子解释现实的危险:事故、醉酒、毒品以及性危险,同时与孩子达成协议——我信任你,但是你也必须遵守与我一起设立的界限。让孩子知道,遵守约定是双方和平共处的前提。这样,你才能够适度放手,而他/她也能依然感到被保护(即使他/她激烈地发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