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
新闻来源: 心动力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次数:183时间:2013-08-25
厌食、贪食,吃为何成了孩子的大麻烦
1983年,美国歌手卡朋特因厌食症而死;2005年,15岁的湖南女孩曾依为了参加“超级女声”拒绝进食,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2007年米兰时装周期间,体重仅31公斤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卡罗,以裸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厌食症的吞噬力量……厌食症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西方社会所特有的疾病。目前,厌食症存在于各个文化背景及社会阶层。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我们见到了11岁的小雪和13岁的安雅。两个花季女孩瘦得好像失去了物理的质量,让我们的心一阵阵抽紧。
小雪是由于过度节食,出现了低血糖及发育不良等身体状况,被父母送到医院的。医生让她躺在床上输液,小雪却执意要站着——她拒绝一切可以保存能量的方式。副主任医师李雪霓在会诊时,用儿童化的声调对她说:“你这个病,严重了,会死的。”小雪坚决地说:“我不怕死!”13岁的安雅,身高一米五八,体重只有25公斤,入院后,原本应该卧床休息,她却执意每天在跑步机上跑步。低血糖晕倒了,醒来后继续跑。
“厌食症不仅影响青春期少女及青年女性,青春期前的儿童也会受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青少年厌食症研究专家马丽庄教授说。
不单纯是体重和进食问题
厌食症改变了这些女孩的生活轨迹。她们在醒着的任何时刻,都只有一个生命目的:瘦,再瘦……通常,进食障碍青春期发病,11~14岁是高峰期,而女性在90%以上。其中,尤以厌食症为最严重——相比过食症,它更危险,甚至会剥夺年轻女孩的生命!
为何厌食症如此集中地发生在青春期少女身上呢?北大六院心理专家丛中说,厌食症患者一个值得注意的人格特质是极端完美主义。“在达到一个目标之后,还要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样的人格特征在青春期之前,可能会表现为学习上争强好胜;到了青春期,女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材是不是苗条,于是,瘦就成为一个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确定,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实现。”
关于进食障碍,心理学家们、社会学家们、医学界等都试图给出解释。精神分析对于厌食症的解释非常“精神分析”,马丽庄总结说,就是认为厌食症是由个人未曾解决的内心冲突或童年创伤经验引起的:摄取食物,象征着满足基本欲望;拒绝食物,则被看作是竭力压抑欲望,特别是贪欲和性欲——厌食的年轻女性对这些欲望极为反感,她们通过降低体重,逃避对于怀孕的恐惧,极力阻遏个人成长及成熟,甚至拒绝作为女性的性表达。但马丽庄又指出,“上述厌食症的象征意义,主要是专家们想象出来的,很难得到证实。”
“厌食症不是单纯的进食和体重问题,而是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生命驾驭感的心理问题。”马丽庄教授认为,厌食症最大的含义和功能是“控制”。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青少年时期的任务是追求自主和探索自我的身份感,而厌食者却体会到“无能为力的无能感”,于是,“他/她相继控制自己的身体,体重下降的‘成功’给了他/她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进一步维持自我饥饿的症状循环。总体来说,厌食症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驾驭青春期的发展任务。”马丽庄教授说。
三种典型的家庭动力模式
马丽庄教授更多地从家庭治疗的角度理解厌食症。“在家庭背景上理解厌食症,可以使自我饥饿现象去神秘化,从新的角度一目了然地呈现出个人身心病理与家庭功能失调的联系。”她在对中国香港厌食症青少年的治疗过程中发现,自我饥饿在家庭背景的4个共同主题包括:自我饥饿是为了获得爱与控制;厌食症女儿通过卷入父亲的婚姻冲突,与无力、无助的母亲联盟;对家庭忠诚,为了家庭利益牺牲自己;厌食症女儿充当无助、无力母亲的情绪支持。“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必须探索并处理这些家庭动力。”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了3个厌食症女孩,她们各自呈现了不同的家庭动力模式。
■ 控制型家庭
晓欧的妈妈对晓欧要求非常严格,在她严格的管控下,对自己不满成为晓欧常规的心理状态。突然有一天,失去方向的晓欧找到了“减肥”这个目标。她每天喝红茶姜片,几个月的时间就从100斤减到了80斤,还要接着减,后来出现了严重低钾和心率不齐,月经一来就是一个月,几次送到医院抢救。
“进食障碍孩子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往往是非常羁绊的:过度约束,过度限制,过度保护。”心理学专家姬雪松说,“当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控制,孩子唯一可以控制的便是自己的吃饭和自己的身体。厌食症的孩子会影响到乳房发育,出现闭经,会丧失掉女人的一些特征。厌食本身有一种象征性,就是拒绝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迈向成人,拒绝成长,拒绝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在潜意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愤怒。”
■ 错爱型家庭
小丽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每当小丽想与妈妈说些什么,忙碌的妈妈总是用食物堵住小丽想要说话的嘴。“上了初中,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胖胖的模样非常丑。”小丽觉得这都是妈妈不停地让她吃东西的结果,于是,对食物有了一种本能的反感。她讨厌妈妈,更讨厌妈妈让她吃东西。于是她开始节食……
“实际上,小丽在吃饭方面形成了与母亲的斗争。本来她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关心,可是母亲给她的却是在吃饭上更多的关注,忽略了她想要的关爱,她就以不吃东西的方式引起母亲的注意,反抗母亲。”心理专家丛中说。
■ 忽视型家庭
姗姗的父亲是企业家,母亲则是全职太太。姗姗在家里排行老二,姐姐开朗外向,最小的弟弟备受父母宠爱。好强的姗姗觉得自己只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在家里才可能有地位。上初二时,她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她开始拒绝吃饭,终于饿到晕倒,父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带她到北京求医……
姗姗的这种家庭结构让姗姗感觉到被忽视,所以,她获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就是努力让自己表现优秀,而父亲的出轨无疑是姗姗父爱缺失的一个有利证据,她通过厌食,卷入了父母的婚姻危机,同时表达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对母亲的情感支持。
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厌食症孩子生命能量虚弱,必须接受专业的治疗。“她的病毁了我们一家。”一位父亲流着眼泪说。为了孩子的治疗,他们花完了所有积蓄,现在可供变卖的只有房子了……
但最大的困难并非经济上的,而是全家人对厌食症的认知,妨碍了孩子接受真正有效的治疗。李冰严重低钾,心率不齐,最严重的时候心跳每分钟只有40次,生命岌岌可危。住院虽然让李冰的身体暂时得到了恢复,可是没过多久,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医生建议妈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在李冰的妈妈看来,这就等于羞耻地承认孩子有精神病,妈妈代表自己和孩子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大多数厌食症患者最初都不会考虑来来精神科就诊。有些病人会在各大医院辗转很多年,有的家庭会为孩子治病花上十几万,甚至卖房卖地。家长下决心把孩子送到精神科就诊需要很长时间的挣扎。甚至妈妈决定了,一家人都会和妈妈打架,而孩子更是不会告诉父母她是故意不吃饭的。她宁可到消化科做无数次令人难以忍受的胃镜,宁可把胃切除了,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事实。
“单纯的医学处理对于治疗厌食症没有出路。”马丽庄说:“帮助病人增加体重,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厌食症是一种精神失调,因此,只有处理症状表面之下的心理问题,病人才有可能彻底康复。”这包括协助病人理解厌食症,促进病人培育自主性及自我责任感。李雪霓说,对于进食障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能够接受正规的治疗,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但对进食障碍孩子进行心理治疗还不够,马丽庄教授认为必须将整个家庭引入。“一个孩子得了厌食症,往往整个家庭都被孩子的厌食症紧紧锁住,动弹不得。如果你不用家庭治疗的方法,你根本看不到厌食症的孩子怎么影响到家里所有人。”马丽庄说:“作为心理治疗的一部分,探索病人的个人经验、家庭关系、情感和困难,有助于病人将自己的整个生活与进食问题联系起来,并看到其自我饥饿背后的含义。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来说,加入家庭治疗应该成为常规疗法。”
延展阅读:厌食与贪食殊途同归
同样是与“吃”做斗争,为什么有些人表现为厌食,有些人表现为贪食呢?李雪霓说,在接诊的大部分患者中,通常都是由厌食转化为贪食的。节食到了极致,绝望与沮丧会让她们控制不住地找一种方式寻求解脱,就有可能由厌食转为贪食,然后采取呕吐、导泻、利尿等手段再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从厌食到贪食,患者常常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
“无论厌食还是贪食,发生的机制都是类似的,就是控制。之所以表现方式不同,有可能与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有关。厌食症的孩子中,父母对孩子吃饭通常比较在意,经常让她们多吃饭,家长越是让她吃,她就越少吃,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厌食行为;而贪食症孩子则可能缺少一个让她多吃饭的妈妈激化她,这时便摆脱了跟妈妈纠缠吃饭问题的关系,变成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