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
新闻来源: 黄冈市心动力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132时间:2018-10-10
自律并不是一味地自虐,一味地否定自己,而是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身体和心理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你要始终不离不弃地站在自己身边,陪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在自律的路上,只有你才能成就你。
前阵子,我一个朋友毅然辞职,过上了她向往已久的自由生活,然而不到半个月,她突然来找我哭诉:我活得越来越混沌了。
一开始,她给自己制订了密密麻麻的计划,从早睡早起到坚持运动,从看书学习到精进厨艺,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可没过几天,因为没有早起的压力,她的起床时间慢慢推迟到了中午,也开始懒得出门,没再去健身房,厨房没进几天,就开始躲懒。
现在,她满腹焦虑地对我说: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废了。
她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01
自律,是爽还是难?
我们看了太多太多同龄人的励志故事,诸如上大学时天天早起占座去图书馆,备考时每天雷打不动做题八个小时,上班后凭勤奋三个月做到部门业绩Top1……
这让我们一再意识到:不会管理时间的人不配谈生活,不自律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律”成为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所有的美好生活只有一个前提:自律。
可是,大部分自律过的人都知道,自律有多难。
在满腔鸡血的激励下,坚持看了一本书,吃了两顿营养餐,跑了三天步,去了四趟健身房,好了,就此打住,很多人就会开始问:为什么要这么虐自己?
于是发现,还是朝九晚五、夜宵追剧、躺着打游戏的生活更爽。
然后,直到下一轮危机意识和焦虑来临,再重复一遍这样间歇性自律的节奏,周而复始,像一个死循环。
由此,在每一次循环里,很多人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鸡血和自暴自弃,然后自我怀疑:我这样的人是不是天生注定如此懒散扶不起?
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持续性的自律,你只能间歇性自虐?
1、对事物归因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于事物的归因往往分为内因和外因。
信奉内因决定因素的人,往往更相信自我意志的力量,相信自己有改变命运的能力和可能。这样的人在生活里也更容易以自律的态度处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意义。
而信奉外因决定论的人,会更加突出和强化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会让他们潜意识认为自己的努力无甚作用,也更容易把事物的责任归咎于外界和他人。
我关注过一些讲职场问题的专家,她们有时候会发一些读者的来信。有意思的是,这些信件里大多人都在抱怨领导苛刻,同事奸猾,晋升无望,却避而不谈自己的问题。
但事实上,通过那些信件的阐述,能明显看出当事人自己在性格、能力、心态各方面其实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对于事物的决定性影响,觉得自己努不努力都无法改变事实,那你也很难真正对自己下狠手,只能徘徊在间接性自虐的状态里。
2、消极的心理暗示
我总是听到太多人习惯性说出:这件事我肯定做不到,我一定坚持不下去,我天生不是做这件事的料。
记得去年我们一帮朋友报名英语学习的课程,需要每天打卡才能最终领到实体书。活动开始没几天,有个姑娘便天天在我们耳边念叨:完了完了,我这个记性迟早有一天会漏掉打卡。
果然,没过多久她确实不再打卡,并且理所应当地对我们说:看,我就说我坚持不下去。
然而,当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总是抱着这种自我贬低的丧气态度,其实很容易成为一种自证,潜意识里为了验证对自己的评判而成为自己以为的那种样子。
很多时候,你不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件事,而是你自己内心压根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3、错误的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决定坚持早起,于是立刻把起床时间从早上八点突然调到五点,然后因为生物钟转变太大而一天都在昏沉里度过,直到最终因为身体吃不消而放弃。
也有一些人决定坚持跑步,于是开头几天就是每天十公里的节奏,然后腿疼气喘累到崩溃,最终弃之。
其实自律并不是一味的自虐,而是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身体和心理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太过急功近利,急于看到成效,其实很容易消耗自己对这件事的热情和耐性。所以一时的自律并没什么用,只能证明咸鱼还有翻身的欲望,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拉开人和人的差距。
把自律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生活态度,往往更能够为我们带来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这样的故事我也听了很多。
前段时间刚听朋友对我们感慨,她有一个同事本来190斤,一个月前为了在婚礼上以更好的形象示人,下定决心减肥。
这一个月来,他每天坚持写减肥日志,科学饮食,以及下班以后雷打不动跑七公里。现在他已经足足瘦了40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其实说到跑步,我自己本身应该也算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作为一个曾经在学校每次八百米测验都只能勉强及格的人,前几年为了缓解做咨询带来的情绪郁结,我开始试着跑步减压。
从一开始的三公里,到慢慢适应五公里的节奏,再到开始挑战半程马拉松,我大概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后来为了收藏不同比赛的各种好看的奖牌,我正式步入跑马的行列,最多的时候一年累计跑步上千公里,陆续完成十几场半程马拉松。
坦白讲,对于我的体质来说,每场跑步依然是非常虐人的事情,但相对于收获奖牌的快乐,以及在跑步中让我体验到的成就感,那点身体上的折磨便完全可以忍受了。
02
自律,是自己成就自己
长远来说,自律确实能带来更多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你为自律所苦,或者根本自律不了,但还是想自律起来,首先你需要明白:
1、有一种满足,叫延迟满足
很多人提到自律,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去做,还是会下意识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早起、看书、运动、节食,每一件都痛苦。
人的本性都是趋于安乐的,谁都喜欢享受,活得轻松快乐。当你逼着自己去做违背人性的事,就会本能的心生排斥和抗拒。
因为内心不接纳这件事及其带来的痛苦,所以坚持太难。
但事实上,自律其实并不仅仅是让你一味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是让你延迟当下的满足感,更长远地看自己的愿望和目标。
比如,三个月后的好身材,半年后的阅读量,一年后的健康身体,这些都是你延迟的幸福,在自律之前,先想想自律带给你的痛苦和幸福哪个更大。
延迟的满足感,能让你更加主动的承受那些看似痛苦的事,这就是持续性自律带来的快乐。
2、有一种自律,叫力所能及
有时候,我们很喜欢给自己画一个大大的饼,恨不得一步到位一口吃成胖子。但理想越美好,实现的过程也越艰难,很多人就在这个过程中耐性耗尽,怠惰放弃。
所以,如果想要养成长期自律的习惯,首先,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看书,先每天翻三十页书,一周至少可以看完一本书。
跑步,先每天慢跑三公里,再慢慢循序渐进,累积叠加。
每天的看得见的进步,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好,才是自律真正的意义。
3、有一种自律,是成就自己
当你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最重要的是,首先你要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无论之前你有过怎样的挫败经历,都不要影响你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和评判,更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一些消极的标签。
其实,想养成自律的人,对自己的这种期望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至少说明你对自己有要求,有自我管理的决心。
所以,你要始终不离不弃地站在自己身边,陪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在自律的路上,只有你才能成就你。
自律并不仅仅只是带给我们痛苦的体验,一味的自我压抑也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相比盲目的自我虐待,也许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愿每一个想要自律的你,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浅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在读,自由撰稿人。擅长情感婚姻分析和职场发展指导,帮助个案以公正客观的角度整理思路,积极健康的经营生活。微信公众号:浅仁Tarot,微博:浅仁Tarot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