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4
新闻来源: 黄冈市心动力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45时间:2019-04-16
想起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但有一种感觉,最让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对自己很重要,心里却没有什么感觉,在情感上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就好像有一些人会说:
我知道我应该爱我的父母,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相处时日已经不多,可是每次一靠近他们,就想马上逃离;
我感觉我很爱我的另一半,知道我应该关心他、理解他,可是时常对他无话可说,只有数不尽的埋怨和指责;
我很爱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他,却常常对他发脾气,只要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跟我也无法亲近;
对于身边的其他人,我客气、礼貌、尊重别人,很认真、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却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心里……
对于这样一部分人来说,非常想去爱别人,却十分吃力。常常拼尽全力付出,既换不来他人善意的回应,也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
01
情感缺失症:我那么用力爱你,为何却没有回音?
小箐过去为家庭操碎了心,虽常常不被理解,但一直坚信自己的牺牲和付出,对家庭很有价值。
可最近,丈夫开始对她回避,甚至一句话也不愿听她讲,连7岁的孩子也开始说:妈妈,我觉得你很烦,不想跟你在一起!
她质疑自己,似乎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很快陷入了抑郁状态。
她记得丈夫有一次问她:或许你讲的道理都对,你的埋怨也没有错,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人喜欢听你讲话?
她觉得特别委屈,认为很爱丈夫和孩子,却没有人理解她的辛苦。她不明白为什么一直都在努力做好,牺牲自己为他们好,他们却想要逃离。
患上情感缺失症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用力地去爱人,但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一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需要。这样看起来很纯粹的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
02
缺失的遗传:淹没型的爱,让人失去自我
看到自己的处境,小箐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她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任劳任怨,每天忙着各种农活,总是说不完的抱怨和发不完的脾气,爸爸受不了开始逃掉,她却不能逃。
每天听着抱怨,被妈妈当成出气筒,她却只能像个可怜虫一样呆在妈妈身边。她很烦妈妈,又不得不照顾妈妈的情绪,除了顺从她什么都做不了。
可怕的是,她一直很讨厌妈妈,但是却发现自己说话、做事的风格越来越像妈妈。
有一天早上,她正在厨房里做饭,孩子醒了开始哭闹,她一会儿安抚孩子,一会儿跑回厨房,孩子不断缠着她抱,她愤怒至极,抱着孩子冲进丈夫的卧室,开始吼:你没长耳朵吗?我怎么遇到你这么烂的人!
吼完之后。她想起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对爸爸,妈妈从不会好好说话,一说话就是指责和埋怨。现在的她,活成了妈妈的翻版。
还有一天,她下班得很早,去看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女儿玩,孩子跑着跑着就摔倒了,坐在地上哭。
妈妈冲过去,却不是看看孩子摔得怎样,反而是抱起孩子就打,边打边说:我看你还跑,跟你说要摔你不信,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规矩,长大跟你妈妈一样没用。
妈妈的话,深深刺痛了小箐的心,更让她伤心的是,她未曾觉察到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对待孩子的。孩子做错了、捣乱了、被欺负了、受伤了,只要是惹自己不高兴了,她从来都是埋怨,没有想过去疼惜孩子。
她突然觉得孩子很可怜,也觉得自己很可怜,原来觉得自己很爱孩子,现在才发现从来没有看见过孩子。她和妈妈所做的一样,不过是不断用自己的情绪,去淹没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也变得没有自我。
03
失去自我,就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有一项关于“空心病”的研究。研究表明,有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常常失去了自己的目标,除了为许多“应该”的标准去活,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样的人生非常痛苦。
当一个人一直生长在一个不被看见的环境里,他就不得不用自我牺牲去换取被接纳,这样自主性发展就会被剥夺,所以长大之后,也很难不为了别人而活,因为自我意识一直没有机会获得发展。
而这种为别人而活,其实是隐藏着很多希望被他人接纳的需要在里面,并非是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用力的爱,其实是没有情感流动的,尽管他们非常想通过自我牺牲换回爱,却会让伴侣疏远,让孩子无法亲近。
所以,如果父母因为成长经历中的缺失造成很多遗憾,他们可能不会爱自己,也不会去爱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而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也很难自爱和去爱人。
我曾经接一个家庭个案,妈妈和孩子一坐到一起,就开始变得水火不容。孩子刚开始讲话,妈妈就不断插嘴,赶快纠正孩子。最后,孩子不吭气地低下头。
等到妈妈开始讲话时,每说一句,孩子就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戳妈妈心窝。妈妈很快泪流满面,孩子却说:哭什么哭,遇到什么事情就只知道哭,你就这么点能耐!
我知道他们是最亲近的母女,可连好好讲话都成了奢侈。妈妈看不见孩子,孩子拼命伤妈妈,妈妈忍受不了孩子的焦虑,孩子忍受不了妈妈的脆弱,而那个家里的最重要的男人却是有多远就躲多远。
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任何幸福感可言。妈妈和孩子都是受害者,同时又成了带给别人伤害的加害者。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家庭里,总是充满着纷争和纠缠,比努力去指责、改变他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自己和整个家庭系统多一些觉察。
唯有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关系里所处的位置,有意识地开始自我成长,才能把自己从世代传承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开始营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所以,幸福从来不是付出和得到,而是我们允许有多少情感在流动。痛苦的、僵化的模式会阻碍我们去爱,也会让我们无法获得情感的滋养。这样匮乏的心灵之地,只有经过深耕和重整,才能在关系里开出幸福的花朵!
作者:罗近月,心理咨询师,专栏撰稿人,坚持用简单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两性关系,让每一位女性活出最好的自己。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