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5
新闻来源: 心动力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次数:185时间:2015-05-07
我和好友是80后,是从入职到现在仍并肩工作的同事,性格脾气很合得来,可不知从哪天起,我心中竟有了“邪恶”的念头:绩效分她比我高哪怕1分,我都接受不了,加班加点也要赶超她。在别的方面也在强迫自己。我本不是表里不一的人,我也最憎恨这样的人。
并不是你喜欢与人较真儿,感觉你是自恋受阻,以至于要拼命证明自己有多好。80后的孩子由于衣食不愁,生活稳定,父母关爱多,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他们有能力发展一种以自恋型动力来成长的心理结构。小时候,他们可以通过夸大自我来完成对外部世界的接纳,处理焦虑;稍微懂事时,知道在外部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会更多依靠与父母双亲回复式双向关系中去获得自恋的实现,让父母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在6岁以前,孩子如果获得双亲饱满的认可,自恋的动力会变为自信,自尊的自我感,形成心理学说的健康自恋型人格。但有一些儿童5~6岁以前,在与双亲的互动中自恋的心理需求被挫败,会产生不自信感,这样就会发生时时刻刻都渴望自己比身边的那个人强,证明给自己看自己是好的。
缺什么就在意什么,这是人性的通则。从来信可以看出,好友本来是你的“镜像自我”,这在青春期每个人交朋友都是在寻找自己,早恋也一样——当自己不够理想时,就渴望交一个理想的朋友,通过认同机制满足自我认同。但慢慢地你开始和“镜像自我”分离,你渴望超越她,与她较真儿是一种自我发展,不一定是不好的,只是通过她来检视自己。这并非是表里不一,我们的内心可以同时保持着多种色彩,只要知道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比如嫉妒的情绪是我的,但我不是嫉妒,我有嫉妒的心理体验,但我也有真心欣赏、赞美别人的心理体验。把所有生命体验都留在自己的内心,各行其道,并行不悖,这就是做人的真相。
李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