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2
新闻来源: 心动力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次数:228时间:2015-02-05
近日看一位助人为乐捐款30多年的先进人物事迹。30多年来,自己过着苦行僧生活,却不间断地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捐赠给各类有困难的人,甚至到了生活不能自保的状态……除了理想、信念的支撑,他是否也处于人们所说的“做好事上瘾”的状态呢?
要判断一个人某种重复行为是否是上瘾,要看这个人在行为时内心的体验是怎样的,同时还要看主流文化对这种行为的认定。从心理层面看,世界上一切事情皆可上瘾,容易成瘾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是依赖性人格,由于内心的不确定,总想创造一种确定的行为模式来得到稳定感。二是强迫性人格,针对某种行为方式、秩序、规则、数字的迷恋,医学会把这样的上瘾看成是强迫性人格的一种亚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获得、黏着、缠绕某种情感、关系、物质(如烟酒、毒品、情爱、金钱),明知不好却不能自拔。后者主要是回避、给予、独自行为不与他人分享,会给自己的行为赋义,有行为的道德化倾向。有偏执倾向的人有时也会有重复行为,但时有时无。
一般心理学不把助人看成是上瘾。助人有3种心理类型:
1、理想的助人不求回报,按照《圣经》的说法,是用爱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特点是助人行为有节制,不会登高一呼,裸捐,或在众目睽睽下普助众生。
2、苦行者的助人,追求精神的超越,通过助人达成一种内心境界,一种价值系统。某些信仰中的行为也可归为此类,比如这世助人修下世的福气,或消灾消孽。特征是忘我,无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舒适。这种助人有时会走极端,哪怕生活困苦也无所畏惧。
3、自私的助人,为了获得一种重要感,自我价值感,或者需求他人的感恩与回报。一般内心无价值感,缺少自我认同的人,容易采用通过对人好,被需要来获得内心满足和充实。这样的助人如得不到他人及时的感谢和尊重,就会变成一种苦恼和无休止的埋怨。
你谈及的助人者,很可能是第一和第二种人。
李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