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
新闻来源: 心动力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次数:186时间:2014-09-29
沟通法宝之善于倾听:做个善解人意的树洞
■ 倾听奇效:
倾听是一种善意的接纳和无条件的关注。懂得倾听的人是人际交往的赢家,魅力无穷。他/她善于用专注的眼神,适当的回应来鼓励对方说下去。即使对方情绪激动,也会给对方一个宣泄的机会,从而寻求解决之道。心理咨询中,倾听还是共情的一部分。
■ 怎样倾听:
1、上半身略前倾,目光交流、点头表示理解、微笑这些非语言关注,也是最自然真诚的回应。
2、在适当的时候重复和重读对方所表达的内容,表示强调和关注。既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意思,也使谈话的主题得到明确。比如,可以重读孩子的话:“看来这件事让你真的很生气!”
3、听出弦外之音。很多时候,真实隐藏在话语背后。因此,仅仅注意对方说了什么,还远远不够。敏锐捕捉话语中隐藏的情绪和信息很重要。探询一句:“发生了什么事?”“**做了什么,令你这么讨厌她?”就能让对方倾吐出更多内心深处的想法。
沟通法宝之简捷表达:职场问答请穿超短裙
林语堂说,“好的演讲,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职场问答切记简明扼要,尤其是与老板、客户交谈。这样不但能节约时间,而且可以让沟通“精确制导”,让人感受到你思路清晰,精干睿智、富有效率。能抓住重点发言的人,总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印象加分。尤其在面对质疑时,清晰而有针对性的回答比起滔滔不绝的辩白更具说服力。
■ 如何简捷高效:
1、回答要确定。尤其回答老板、客户的提问,要挑重要的说。做到简单明了,有两个技巧可以帮忙:一是多用短句,二是先说观点再推论。
2、聪明的“三点法”。不管想说的内容有多少,可尽量归纳为3点。比如年终HR主管请你谈谈对老板的评价,你可以从工作能力、领导风格、人品特点这3方面来回答。“三点法”的好处就是内容不多不少,既能让你迅速组织重要内容,同时还能让对方容易领会。
3、总结对方要点。如果你已明了对方观点,可以适时插入一句“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对方会很高兴被你理解,因此也愿意听到你接下来的看法了。
■ 简单过当的陷阱:
在任何场合都用“一点两点三点”来发表看法,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刻板和没有创意的家伙。当别人试图同你分享细腻感受及情绪时,恪守“三点法”回答,也会给人以不近人情虚假的感觉。
沟通法宝之真诚鼓励:让狮子跳舞的美妙技巧
如果对方令我们满意和羡慕,鼓励是容易的。但如果对方令你失望,真诚的鼓励还有必要吗?当然。学习一下驯兽师的高超技巧吧:“当你不在意它们做错什么,而是大量注意它们做‘对’了什么,它们就更容易做好。如果动物们做了我们不希望的事该怎么办?我们不会惩罚它们,而是先课堂休息,转移注意力,做点别的。”
■ 何时使用鼓励术:
1、即时赞美——别指望下属或合作者一下子就做到你要的程度。只要他/她做到了一点,有一个小的正确倾向,是一次认真的努力,都可以马上鼓励和赞美。有些人觉得鼓励是奢侈品,用多了就会变得廉价,其实不然。记住:第一时间鼓励;鼓励对方的每一小步。
2、逃脱“完美陷阱”——难以真心鼓励的人,往往心中有执念,认为对方“理所应该”能完成,达到某个标准。事实上,结果并非鼓励的依据。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审视对方的努力上,会惊奇于值得赞美的地方其实很多。鼓励对方其实是在肯定自己。“我知道你做到这一步做了许多尝试”、“如果时间更充裕,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发自内心地赞美,首先意味着自己的解脱和快乐。
■ 识别鼓励的误区:
鼓励不等于是非不分。当对方做得不够好时,你鼓励做对的部分,不代表也肯定其不好的。
鼓励切忌没有重点,避免仅仅使用“好”“不错”“优秀”等等,要说出具体哪些地方值得赞许,并对比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对于自信过头甚至很固执的人,不能滥用鼓励法,而一味忽略他们的错误。
沟通法宝之化解冲突:暴风雨中走稳平衡木
沟通中的不速之客是爆发争吵:昔日一起谈笑风生的人,此刻却像决斗的公鸡。当原本平和的谈话陷入冲突,控制情绪就是当务之急。恐惧和被激怒都无济于事。只有保持情绪的稳定,才能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将沟通进行下去。
■ 在冲突中表达自我四步骤:
1、先做个深呼吸——如果你感到愤怒马上要化作犀利的语言,无论如何别冲动。请先调整呼吸,可做3次深呼吸,用这个时间听听对方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同时整理一下你想要说的。
2、说出来,但不要评判——对方的恼怒你不该视而不见,但你可以建设性地把情绪重新在对话中释放。不要评论对方的情绪,说“你这么恼火真可笑”。一个好办法是把你的感觉说出来:“我感觉你很不高兴,能让我明白为什么吗?”
3、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如果你勇于承担自己那部分责任,就会激发对方表现出同样坦诚。真诚的态度有助于你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冷静的态度表明反对的立场。
4、谈话时用“分担体系”替代“指责体系”——明了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把观点强加给对方,也不是分辨孰是孰非,而是最终达成一致。这样“指责体系”——“这件事情你要负责,你的想法是错的,你得改正”,就应该转变成“分担体系”——“我们两个都得对现在这种状况负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看法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