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
新闻来源: 心动力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次数:184时间:2014-09-11
来自去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1岁,女性为74岁。不妨对照一下,假如把剩下的余生岁月折算成小时数,那么,你将怎样让这些时间更有价值?你会超乎所需地花更多时间工作、挣更多的钱、买更多东西吗?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轻率购买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浪费大把时间上网,卖命工作,拼命积累各方面才能,是一种“强制行为”。在透支之后,我们会感到精疲力竭,思维饱和。接着,我们责备自己:我们肯定错过一些什么重要的东西……这像是一个悖论——狂热地追求过后就是疲倦和厌恶,同时伴随着莫名的失落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迫使我们奉献自己,追求大量的物质(也许是一些废物)收获?是什么在促使我们要去汲取更多的信息、自我标签和名望?我们的需求是否有点过多了? 拥有更多幸福吗 往往人们希望更多拥有的,是那些可以比较的东西:名牌货、住房、社会地位和业绩。不幸的是,幸福感和这些并没有必然联系。相比20年前,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不少,然而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加。2007幸福感大调查显示,23135名被调查者中仅有6.29%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其结果低于研究人员的想象。 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比如名牌和名人,甚至是我们自身的那种匆忙、紧张的感觉,都会成为刺激物,让大脑悄然进入一种‘想要更多’的模型。远古时代人类为了在自然界生存,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东西。因此,‘获取’也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物质丰盛的时代,可唯独缺少一个‘关停’大脑‘获取’欲望的按钮,告诉自己已经‘够了’。 对自己说“够了”并不是自我否定,也不等于要穿上苦行僧的外衣,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让你开启宝贵的空间,品味周围丰富的事物。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需要一些空间去思考,简单地自处,而不是永远在做事情。假如你的经济预算基于“知足”,那你工作起来就更容易挣得自己那份“满足”,从而超越这个充斥着“获取”和“消费”的世界,释放自己的生命。所以,“知足”的通道能够引领你通向更丰富的境地。 你购买的东西太多 购买没用的东西能使人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对大脑进行的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当人们看中一件东西,并且考虑要不要买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但是,刺激产生多巴胺的仅仅是购买预期。一旦钱包瘦身交易完成,大脑的兴奋感就会在几分钟内消失殆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周六上午疯狂消费之后,又会在下周二的时候翻然醒悟,后悔不迭。 另外,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那些已经囤积如山的没用的东西。研究表明,焦虑使人喜欢储藏东西。尽管人类已经度过了物质匮乏和饥荒的年代,但现在“焦虑”还会导致人们过度消费——家里塞满多余的东西,即使搬家也很难被处理掉。 ■ 三思而后买 我们并不能真正“拥有”自己所占有的那些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的躯壳也只是暂借的。我们需要丢掉“拥有”的错觉,自我约束。要知道,克制消费,也是保卫后代的生存资源。购物时,除了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还应该考虑消费那些东西对自然和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尽量选购绿色环保、包装简单的物品。 ■ 购物时的印象陷阱 你是跟谁一起去购物的?这个问题也和过度消费有关。研究显示:在朋友或陌生人面前购物时,我们会担心自己买的东西太便宜。但是,如果在家庭成员锐利的眼光“监视”下购物,我们买的东西就会少很多。 你总是搜索太多信息 当我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感到困惑时,就会驱使自己去了解更多信息。而信息社会的麻烦在于:这些信息不再是有利无害。信息过多时,我们对信息所产生的依赖,比对酒精的依赖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各国的出版物都在递增,图书下架率加快。另外,无数的新网站等待出现在你的搜索中。过多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比如,当爱吃咸肉的你开始思考:咸肉真的会让我致癌吗?接着,你开始寻求答案,希望能找到铁证般的事实,来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然而最后这样的努力往往是无功而返。其实,我们最需要定期进行信息的“中场休息”,建立并且保护心理上的“绿色地带”。比尔·盖茨每年都会给自己两个“思考周”,远离他那些宝贝电脑,你为什么不行呢? ■ 选择跟本地有关的信息 停止搜索那些发生在远处的信息吧,走出家门,与邻居闲聊几句。这比那些貌似有价值的信息有用得多。它能增强我们的安全感,还能建立理想的邻里关系。
■ 限定花在不同媒体上的时间 即便你能活到250岁,你也不可能读遍所有好看的小说、吸引人的电视节目和令你好奇的网站。合理的做法是设定自己花在电视和网络上的时间。这意味着必须对媒体进行精选。这样一来,就能给自己创造真正的休闲时间,乐在其中。 你总是面临更多选择 选择的无限增长所带来的冲击,远不只是让人感到不快,有时它还会带来精神损伤,如挫败感。严重的还会发展成抑郁症。这在完美主义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研究显示,选择的不断增长、力求最好的性格与抑郁感三者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地域、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 6个月后还有意义吗 生命中有许多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失去洞察力。我们常常觉得每一个决定都非常重要,而且每一个都必须马上做出。但是,不妨自问:6个月后,这些选择对我还有意义吗?如果这些决定6个月后对你毫无意义,现在就无须自寻烦恼了。 ■ 不如掷硬币决定吧 如果你在两种选择之间犹豫不决,那就抛一枚硬币做决定吧。你会发现,答案不在结果本身,而在于你对它的反应。假如你的心往下一沉,或者你转念一想:好吧,还是这个选择最好。那么,你就发现了心中真正的“优先选择”了。